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深秋,青藏高原如一幅色彩斑斕、壯麗無比的畫卷,展現(xiàn)出大自然最為迷人的一面。蜿蜒于山川河流之間的青藏公路,不僅是連接青海和西藏的紐帶,更是承載著無數(shù)夢想與希望的通道。
青藏公路起于青海省西寧市,經(jīng)日月山、青海湖,進入柴達木盆地,向南山口、昆侖山蜿蜒南去;再經(jīng)楚瑪爾河、沱沱河、通天河,直向唐古拉山、黑河、羊八井峽谷,到達西藏首府拉薩市,全線1956公里。
1954年5月,青藏公路自格爾木開始修筑,同年12月15日直通拉薩市,僅用7個月零4天,填補了西北和西南邊疆的交通空白,為建設西藏和鞏固西南邊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開發(fā)柴達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條件。
勘察路線,叩響天路之門
1951年8月22日,西北進藏部隊十八軍獨立支隊在司令員兼政委范明和副政委慕生忠的率領下,從香日德出發(fā),于當年12月1日進駐拉薩,歷時102天,行程1000余公里,順利完成進軍西藏的任務。這次艱難的行程中,十八軍獨立支隊犧牲了26名同志,死亡騾馬2000多匹、駱駝500多峰、牦牛200多頭。
1953年,在西藏運輸總隊政委慕生忠的帶領下,運糧駝隊勝利完成運糧任務,緩解了駐藏部隊的糧食危機,但一路艱辛,駝隊付出了慘痛的生命代價。由于極端的寒冷和嚴重缺氧,在香日德聚集的28000峰駱駝,完成任務后回來的不足5000峰,死亡率達70%以上,30多名駝工犧牲在運糧路上。
無垠的沼澤、浩瀚的戈壁、湍急的江河、高聳的雪峰……兩次進藏,慕生忠目睹了人畜遭受的巨大犧牲和死亡,千里運糧帶來的巨大壓力和損失深深地震撼了他。每次想到在黃河源的沼澤地和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失去的年輕生命、一峰峰駱駝倒地時的拼死掙扎、因無法運走而丟棄的糧食,他心痛不已。
“要修路!修一條能通汽車的路!”
為確保修路可行,慕生忠提出一個前期勘察探路的辦法,即用一輛同運輸車一樣寬窄的馬車沿著青藏線走一次,只要馬車能通過,修建一條能通汽車的公路就不成問題。
這次重要的探路任務,落在西藏運輸總隊副政委任啟明的身上。1953年11月,他挑選十幾名戰(zhàn)士和駝工及2名測繪技術員、1名翻譯,共20多人,牽著駝馬,架著兩輛木輪大車,從香日德出發(fā),沿著柴達木盆地南麓前進。
當一行人到達離格爾木70公里的昆侖山腳下時,一道長約1公里、寬10米、深30多米的大峽谷擋住去路。峽谷岸邊的峭壁上僅有一條盤旋小路,人畜可勉強通行。
探路隊被困,任啟明非常擔心,一旦峭壁上有巖石滾落下來,麻煩就大了。
“把輪子拆下來,看能不能把車調過去?”有人提議。“對,試一試!”任啟明和隊員把大車輪子拆下來,然后用長繩子綁著大車的輞板和輪軸,爬上石崖的人在頂端用力扯著繩子,將大車吊在空中,一步一步移過去。終于,在天黑前離開了峽谷……
一路艱辛,探路隊于1954年1月23日到達黑河。這次探路,任啟明帶領大家克服重重困難,憑著雙腳丈量,探明沿著昆侖山穿越可可西里進入西藏的大輪車行走通道,并繪制了詳細路線圖。
很快,任啟明給慕生忠發(fā)出電報:“遠看是山,近走是川,山高坡度緩,河多水不深,道路雖艱險,馬車可過關。”振奮人心的消息,讓慕生忠及西藏運輸總隊干部職工欣喜萬分。
1954年4月,慕生忠宣布,筑路工程隊正式成立。工程隊下設2個測量隊、6個施工隊和1個后勤保障單位。隨后,筑路大軍帶著帳篷,牽著駱駝,用大錘鐵鍬叩響了天路之門。
突破險阻,問道昆侖
筑路工程隊要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速度,修出一條“告急公路”。根據(jù)緊迫的形勢和施工條件,制定出“先通車、后改善、再提高”的施工計劃。
在位于格爾木32公里外、昆侖山下的艾吉溝(現(xiàn)在叫南山口),筑路大軍遇到第一個困難。艾吉溝海拔3150米,沿溝向前,巍巍昆侖,山巒縱橫,格爾木河貫穿其間,河水的沖擊力將兩岸的山石削成陡壁,溝深幾十米。
公路要穿過艾吉溝,必須先從溝口的山崖上下到河灘,繞一個近70度的彎,再向上攀爬到達對面山崖。要完成這條路線,筑路隊員必須在岸邊的崖壁上挖出一條長200米、寬8米的斜坡公路。
崖壁經(jīng)過河水多年沖刷,形成異常堅硬的砂磧石,其硬度之大連炸藥都發(fā)揮不了威力。筑路隊員只能用十字鎬刨,一鎬下去,迸出火星,也只能留下如核桃般大的坑。連續(xù)干了3天,隊員們虎口震裂、流出鮮血,嶄新的十字鎬磨禿了,把柄折斷了,但工程進展十分緩慢。
為了保證工程進度,筑路工程隊重新調整施工隊伍,集中力量展開一場攻堅大會戰(zhàn)。5月的艾吉溝,天氣轉暖,太陽升起后,光照強烈。施工路段全線暴露在陽光下,筑路隊員頭頂烈日,袒胸露背,掄圓臂膀,將一腔熱血傾瀉在巖石上。“嘿!嘿!”的呼號,匯成一曲高亢的進軍凱歌。
出了艾吉溝,進入一道曲折深邃的峽谷。峽谷流淌著一條湍急的河,是格爾木河的支流,河寬近百米。河水從崎嶇峽谷流出,即便是最熱的七八月,河水也是冰涼透骨,公路設計沿河穿出峽谷,筑路隊員又開始了鑿壁開路的戰(zhàn)斗。有時隊員需要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刺骨的涼讓人渾身發(fā)顫,隊員分成幾組,輪流下河,咬牙堅持,最終比預計時間提前7天完成施工任務。
修通艾吉溝、拿下雪水河,只是筑路大軍面對惡劣自然環(huán)境、給養(yǎng)保障困難和施工機械設備簡陋等重重困難迎難而上的一個縮影。
從納赤臺到昆侖山口一段,路基全部沿格爾木河道內彎曲修筑,夏季冰雪融化,隨時有被沖毀的危險,并經(jīng)常發(fā)生阻車事故,工程既復雜又艱巨。這段80多公里的工程,直到拉薩通車時,才完成任務;
在距格爾木234公里的楚瑪爾河,河寬80米,水深約6米。工程隊在這里就地取石鋪成160米的水底路基。完工后,為保證順利通行,當時的第一工程隊在此繼續(xù)加固,第二工程隊由楚瑪爾河南岸向可可西里整修;
……
1954年8月1日,全體施工隊員在可可西里舉行慶祝大會,標志著試修任務勝利完工。慕生忠鼓勵施工隊員再接再厲,乘勝前進,爭取年終前通車拉薩,順利完成黨交給筑路工程隊的光榮任務。
決戰(zhàn)山巔,天塹變通途
唐古拉,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唐古拉山即是高原的山嶺,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終年積雪不化,是青海和西藏的分界線,大部分山脈海拔在6000米以上。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必經(jīng)關口,也是青藏公路的最高點。根據(jù)勘察,筑路指揮部選定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作為公路翻山點。
決戰(zhàn)時刻到了!工程隊必須趕在10月底之前打通唐古拉,盡管此時的施工隊員已經(jīng)疲憊不堪,但他們清楚,再晚了大雪封山,后果不堪設想,只有咬著牙往前修,才有生還的希望。
空氣稀薄,頭痛眩暈的高山反應使隊員們進食少、夜難寐。隊員索性跑到工地干活,多修一米就離拉薩近一米。在這種信念下,每天晚上都有人出夜工,帳篷里,只要有一個拿起工具出去,接著就有3個、5個、10個跟上。
10月20日,經(jīng)過數(shù)十天鏖戰(zhàn),唐古拉山終于打通,精疲力竭的施工隊員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們硬是用“月牙鏟”“拳頭鎬”在世界屋脊奏響了一曲響徹云霄的凱歌。
唐古拉山南側是起伏的羌塘草原,位于昆侖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之間。至此,青藏公路已經(jīng)完成青海境內工程修筑,進入西藏境內施工階段。施工隊一路沿緩坡直下施工,僅用10天,就修到安多北部的桃兒久山下。在這里,筑路工程隊與西北軍區(qū)派來的1000名增援工兵相會,兩路大軍匯合提速工程進度。
1954年12月25日,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歷史時刻,川藏、青藏公路通車典禮在拉薩、雅安、西寧三地舉行。拉薩軍民傾城出動,歡迎創(chuàng)造奇跡的英雄,慶祝這一歷史性的偉大成就。
10時40分,在拉薩河大橋,川藏公路通車剪彩;11時15分,在布達拉宮西側,青藏公路通車剪彩;12時整,自兩條公路開來的350輛滿載筑路隊員的汽車,在布達拉宮前會師。
平凡的人鑄就不平凡的事業(yè)。7個月零4天,在世界屋脊打通一條1200多公里的公路,實現(xiàn)西藏公路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結束了進出藏物資人背畜馱的歷史。筑路大軍為青藏公路的建設奉獻了青春,甚至生命。沒有人知道他們叫什么,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慕生忠筑路團隊,他們在青藏線上譜寫了一曲開拓者的生命之歌。
采訪感言:雪域高原上的精神“密碼”
今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車70周年。前不久,“再走青藏線——傳承弘揚‘兩路’精神”融媒體專題報道組深入青藏公路沿線廠礦、企業(yè)、兵站部隊行進式集中采訪。
為期半個月的采訪,讓我們對“兩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心靈深處受到極大震撼和鼓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新時代青年應當繼承和發(fā)揚的寶貴品質。
攀橫斷山脈、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侖……采訪中,我們聽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老一輩筑路英雄在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修建了世界上條件最艱苦、地形最復雜、工程建設最具挑戰(zhàn)性的川藏、青藏公路,硬是在“生命禁區(qū)”架起西藏文明進步的“巍巍金橋”,在世界屋脊開創(chuàng)了人類建設史上的奇跡。
面對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筑路大軍戰(zhàn)天斗地。青藏線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年冰凍期270天,年平均氣溫零下6攝氏度;空氣稀薄,大氣中含氧量僅為50%。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即便什么都不做,也會感到頭疼惡心、胸悶氣短,而筑路英雄卻持續(xù)從事大體力勞動,所承受的痛苦和艱辛難以想象,這不僅是對體力和意志的磨煉,更是生與死的考驗。
前有英雄開路,后有英雄接棒。“兩路”精神在青藏公路沿線得到傳承和弘揚。8月,記者在西藏軍區(qū)青藏兵站部某輸油管線大隊某中隊采訪時,正是內地酷暑難耐之時,而中隊所處位置寒風呼嘯。在一次次油管搶修中,官兵們伴隨油料發(fā)出的刺激性氣味,一鍬一鎬將厚厚的凍土刨開,并在冰冷的油坑中尋找漏油點,冷風夾雜著冰涼的油氣一股腦地砸在他們的臉頰上……
在青海省格爾木公路段格東工區(qū),從事養(yǎng)路工作23年的工區(qū)長王明軍的話語讓我們記憶深刻。他說:“國家花了這么大代價才把路修好,我們就要把路養(yǎng)好,這是每一名養(yǎng)路人的職責。”
曾經(jīng),筑路大軍“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壯語,如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藏線上的養(yǎng)路人扎根雪域高原,守護“天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