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青新時評
【江源觀察】持之以恒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戴美玲
發(fā)布時間:2024-06-27 07:26:05
編輯:李娜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夏日哈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一株株楊柳科樹種迎風矗立,將昔日裸露的沙丘牢牢“鎖”住,遠處一簇簇梭梭、沙蒿、檸條等灌木綠意盎然,草方格沙障接連成片延展到沙漠腹地。經過近30年不懈努力,這里的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的3.88%提高到現(xiàn)在的5.14%,一道綠色構筑的屏障成為阻擋風沙的有力“武器”。

  無獨有偶,貴南縣創(chuàng)新采取“喬、灌、草結合,封、造、管并舉”工作措施,共治理沙漠化土地14萬公頃。共和縣沙珠玉鄉(xiāng)經過40多年艱苦奮戰(zhàn),成為青海省乃至全國高寒干旱沙區(qū)治沙防沙示范樣板之一,其治沙項目也成為共和盆地、柴達木盆地防沙治沙的標志性項目。“一意見兩方案”的出臺,“2+1+12+N”防沙治沙總體布局,“光伏+治沙”發(fā)展模式,推動清潔能源與防沙治沙融合發(fā)展……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清晰呈現(xiàn)出青海防沙治沙的全貌。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jiān)測結果顯示,青;哪蜕郴娣e實現(xiàn)“雙下降”。

  這一明顯的逆轉,凸顯了青海堅持生態(tài)強省、多年持續(xù)艱苦奮戰(zhàn),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的重大擔當;同時也彰顯了青海作為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風沙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通過全省上下不懈奮斗,實現(xiàn)了“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吹匠煽兊耐瑫r,我們也應清晰認識到,青海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防沙治沙工作目前仍然是青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短板,推進荒漠化治理任重道遠。

  全省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六期推進會指出,防沙治沙工作是青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短板,要牢記“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按照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嚴”工作要求,把防沙治沙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進一步筑牢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當前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fā)展的攻堅期。

  我們應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突出重點治理,遵循自然規(guī)律,樹立系統(tǒng)觀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全面科學布局全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我們應更加明確防沙治沙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強化使命擔當,突出苦干實干精神,推進新時代防沙治沙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我們應因地制宜,傳承和豐富沙珠玉治沙經驗,將工程固沙與生物固沙相結合,用精準的治理措施不斷提升防沙治沙整體成效。提高林草管護意識,更好發(fā)揮生態(tài)管護員作用,抓牢抓實草畜平衡工作,嚴防工程項目建設破壞林草資源,做到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護,勠力同心讓新時代防沙治沙的宏偉藍圖在青藏高原變成美好現(xiàn)實。

推薦閱讀
陳剛赴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宣講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陳剛主持并講話
三江源地區(qū)人類早期遺址調查綜合科學考察活動啟動
【文化中國行】青海樂都:非遺傳承育新人
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擬推薦人選公示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青海玉樹昂賽鄉(xiāng):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為了少年的心愿
24H熱點
守好“美麗生態(tài)” 激活“美麗經濟”
牢記初心使命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論學習貫徹習...
【西海論壇】“青超”火爆 “特色”出圈
【西海論壇】風景這邊獨好
【西海論壇】安全促生產 生產需安全
【新論蕓萃】先立后破培育新質生產力
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決筑牢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
堅定不移走好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質量發(fā)展之路——論...
如山厚愛暖人心 殷殷囑托催奮進——論學習貫徹習近...
【時評】在新的趕考路上答好司法為民考卷
熱點圖片
好風憑借力 文旅績可期——寫在首屆青海省旅游發(fā)展大會(青海湖) 暨青海湖高水平生態(tài)保護與高質量旅游發(fā)展觀摩會開幕之際
好風憑借力 文旅績可...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青海玉樹昂賽鄉(xiāng):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牢記囑托 實干篤行...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為了少年的心愿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為...
“兩彈一星”紅色故事 賦能高校思政課——《永不褪色的金銀灘——“兩彈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主題宣講走進黑龍江高校
“兩彈一星”紅色故...
【平安建設在身邊】流動的禁毒宣傳“娘子軍”
【平安建設在身邊】...
【文化中國行】以箭為媒 綻放民族團結之花
【文化中國行】以箭...
西寧市第二屆足球聯(lián)賽開賽
西寧市第二屆足球聯(lián)...
你好!青海理工學院 記者帶你探訪新校園
你好!青海理工學院 ...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江源觀察】持之以恒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

青海日報
2024-06-27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江源觀察】持之以恒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

青海日報
2024-06-27 07: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江源觀察】持之以恒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

  • 2024-06-27 07:26:05
  • 來源:青海日報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夏日哈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一株株楊柳科樹種迎風矗立,將昔日裸露的沙丘牢牢“鎖”住,遠處一簇簇梭梭、沙蒿、檸條等灌木綠意盎然,草方格沙障接連成片延展到沙漠腹地。經過近30年不懈努力,這里的森林覆蓋率由1995年的3.88%提高到現(xiàn)在的5.14%,一道綠色構筑的屏障成為阻擋風沙的有力“武器”。

  無獨有偶,貴南縣創(chuàng)新采取“喬、灌、草結合,封、造、管并舉”工作措施,共治理沙漠化土地14萬公頃。共和縣沙珠玉鄉(xiāng)經過40多年艱苦奮戰(zhàn),成為青海省乃至全國高寒干旱沙區(qū)治沙防沙示范樣板之一,其治沙項目也成為共和盆地、柴達木盆地防沙治沙的標志性項目。“一意見兩方案”的出臺,“2+1+12+N”防沙治沙總體布局,“光伏+治沙”發(fā)展模式,推動清潔能源與防沙治沙融合發(fā)展……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清晰呈現(xiàn)出青海防沙治沙的全貌。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jiān)測結果顯示,青;哪蜕郴娣e實現(xiàn)“雙下降”。

  這一明顯的逆轉,凸顯了青海堅持生態(tài)強省、多年持續(xù)艱苦奮戰(zhàn),構筑防沙治沙綠色屏障的重大擔當;同時也彰顯了青海作為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風沙危害嚴重的省份之一,通過全省上下不懈奮斗,實現(xiàn)了“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晰認識到,青海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變,防沙治沙工作目前仍然是青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短板,推進荒漠化治理任重道遠。

  全省防沙治沙暨“三北”工程六期推進會指出,防沙治沙工作是青海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短板,要牢記“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按照省委“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嚴”工作要求,把防沙治沙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進一步筑牢國家生態(tài)安全屏障。當前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設期,是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關鍵期,是推動“三北”工程高質量發(fā)展的攻堅期。

  我們應以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tǒng)治理,突出重點治理,遵循自然規(guī)律,樹立系統(tǒng)觀念,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全面科學布局全省荒漠化綜合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任務。我們應更加明確防沙治沙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強化使命擔當,突出苦干實干精神,推進新時代防沙治沙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我們應因地制宜,傳承和豐富沙珠玉治沙經驗,將工程固沙與生物固沙相結合,用精準的治理措施不斷提升防沙治沙整體成效。提高林草管護意識,更好發(fā)揮生態(tài)管護員作用,抓牢抓實草畜平衡工作,嚴防工程項目建設破壞林草資源,做到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管護,勠力同心讓新時代防沙治沙的宏偉藍圖在青藏高原變成美好現(xiàn)實。

作者 戴美玲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