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走進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直指蒼穹的一柄護國長劍——東風3號導彈就佇立在學院廣場的正中央。在這里,它化作一柄精神利劍,向后來者訴說著我國發(fā)展“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崢嶸歲月。
3月26日下午,一場有關于“兩彈一星”精神的微黨課,圍繞著這柄曾經的護國利劍被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教師姬鵬娓娓道來。參加青海省“昆侖英才·高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項目入選者第一期國情省情研修班的學員們靜靜聆聽著講述,仰望著這枚凝結著先輩們智慧與汗水的護國重器,肅穆的神情中透露著對先輩們的敬佩之情。
“雖然在學院期間每天都會從它身旁走過,但當真正了解到它誕生的歷史與發(fā)揮的作用,才真正體會到‘兩彈一星’事業(yè)的偉大,‘兩彈一星’精神的寶貴。”青海湖旅游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小斌感慨道,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過去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憑借著一腔熱血和不服輸的韌勁,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人欽佩。
歷史長河奔流不息,原子城也早已變換了昔日面貌,唯有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里,留存著先輩們艱苦奮斗的印記。
巍巍豐碑照后人。紀念館里的每一幅圖片、每一件實物、每一段介紹,都訴說著“兩彈一星”偉業(yè)的曲折歷程,展現著先輩們不屈不撓的堅毅品格。
青海師范大學教師吳玉俊成長在爺爺是抗美援朝戰(zhàn)士、爸爸是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紅色家庭。因此,他對“兩彈一星”精神,特別是“無私奉獻、自力更生”這兩點有著比其他人更深刻的感悟。“因為我從我爺爺和父親身上看到最多的就是無私奉獻和自力更生。”耳濡目染之下,吳玉俊也通過不懈奮斗,在青海這片精神高地上,寫出了自己科研領域的一流文章。“今天的現場教學,讓我對‘兩彈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加深了對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敬佩之情。他們就如同燈塔一樣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要像他們一般成為光、變成光、播撒光,當好‘兩彈一星’傳承人,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現在應該做的每一件事情。”
“做好了這件事,我的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兩彈元勛”鄧稼先的這句話,中科院青海鹽湖研究所副研究員衛(wèi)文飛在參觀青海原子城紀念館的過程中,逐漸有了深刻的體會。作為一名標準的90后,沒有經歷過先輩們奮斗的艱苦歲月,但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對于先輩們的科研成就深有感觸。“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在如此惡劣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還能做出如此偉大的科學成就。相比而言,我們年輕一輩確實做得還不夠。”衛(wèi)文飛說,今天的現場教學,讓他對“兩彈一星”偉業(y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兩彈一星”精神有了更透徹的感悟。作為年輕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要秉承先輩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加強科研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為青海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yè)基地貢獻力量。
紀念館背后,一條180米的596長廊連接著紀念館與緬懷廳。一頭,是自力更生的火熱歲月;一頭,是無私奉獻的悄然無聲;中間,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眾多建設者的名字,是221基地從籌建到退役的輝煌歷程。
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紀念碑前,學員們矚目肅立。這座矗立在青藏高原小鎮(zhèn)的紀念碑所昭示的歷史、承載的精神,已經成為了我們現代精神文化的豐碑。
“今天的現場教學,讓我對‘兩彈一星’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種精神激勵著我們一代代人,在自己從事的行業(yè)里做出貢獻,勇攀高峰。”青海省地質調查院區(qū)調所副所長張小永說,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要傳承和發(fā)揚好“兩彈一星”精神,服務好青海產業(yè)“四地”建設。
歷史會永遠銘記所有把熱血和青春奉獻給這片土地的人們,他們的精神則會世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