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chuàng)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tài)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wǎng)  藏文網(wǎng)
 
站內(nèi)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wǎng)圖片頭條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安多:一條路“喚醒”一座城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
發(fā)布時間:2024-10-16 08:32:19
編輯:易 娜
藏北草原上的新城。吳占云 張多鈞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8月17日,報道組離開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沿著青藏公路向安多縣進發(fā)。安多縣,位于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cè),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平均海拔5200米,縣城所在地海拔約4800米。

  安多縣是進藏要塞,更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必經(jīng)之地,是名副其實的西藏北大門。

  抵達安多縣城,映入眼簾的是高樓林立、車流如織的繁華景象。漫步街頭巷尾,早餐鋪、冒菜、川菜、河南菜、蔬果店……應有盡有。很難想象,曾經(jīng)這里是幾個低矮土坯房湊成的驛站。

  如今,安多人的生活有滋有味,住房寬敞明亮,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學校、電力、道路等設施一應俱全。

  安多縣 路由此延伸

  青藏公路修建之前,西藏與內(nèi)地是沒有公路的。以前安多人主要依靠馬、騾子、駱駝等來運輸物資,這種方式既費力又低效。

  1954年的一天,安多群眾聽到了鐵鍬、鎬敲打石頭的聲音,青藏公路通到了安多縣,鋪平了安多縣的開拓路。

  修筑青藏公路之前,慕生忠曾兩次進藏。第三次進藏是1954年5月11日,身負重任的慕生忠著手修筑青藏公路。

  路修到唐古拉山時,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斷糧、缺氧、寒冷……在那耗費了40多天,終于把路修過了唐古拉山。

  1954年10月20日,慕生忠給北京起草了一封電報。內(nèi)容是:我們已經(jīng)戰(zhàn)勝唐古拉山,在海拔5700米以上修路30公里,這里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我們還在乘勝前進,爭取早日到達拉薩。

  剩下的唐古拉山到拉薩的這段距離,雖然原先就有一條不成形的駝路,但要把它修成真正能通行汽車的公路,任務并不輕松。接到彭德懷慰問鼓勵的回復(電報)后,慕生忠做了一個決定,兵分三路,一隊趕到黑河(現(xiàn)在那曲市),從那兒往拉薩修,留下一隊加工修整,其余人繼續(xù)從唐古拉山往黑河修路。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消息傳遍整個安多,群眾紛紛走出家門,臉上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和激動。

  1959年8月27日,隸屬于那曲地區(qū)管轄的安多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一條路 喚醒一座城

  “沒有青藏公路,就沒有今天的安多縣城。”50多歲的布桑由衷感慨。

  到達安多縣沈陽路,一位穿著樸素,頭戴灰色太陽帽,身體硬朗的大叔迎了過來,這位便是安多縣卓格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布桑,一位土生土長的安多人,見證了安多50年來的變遷。

  安多縣設立后,曾先后在“拉日”和“兩道河”設立臨時治所。

  1961年9月,安多縣遷至現(xiàn)駐地“帕那”,并邁向高速發(fā)展的道路。

  “聽我父母說,從前‘帕那’只是青藏公路邊上一個小小的驛站,只有幾間破舊低矮的土坯房,更別提有什么醫(yī)療條件,很多病重的行人得不到醫(yī)治,在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布桑娓娓道來。

  1974年初春,一項宏大的工程——青藏公路整治改造工程全面拉開序幕。歷經(jīng)十一個春秋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將黝黑的瀝青路面鋪展在了“世界屋脊”之上,如一條巨龍蜿蜒于高原之巔。

  而今,青藏公路上行駛著各式各樣的車輛,車牌號更是涵蓋了全國各個省區(qū)市。

  在未擔任現(xiàn)職之前,布桑曾在安多縣幫愛鄉(xiāng)(現(xiàn)已因易地搬遷而撤銷)當老師,去趟縣城需要耗費一兩天的時間。鄉(xiāng)里距離縣城73公里,只能騎馬或步行前往,且全程都是土路。如今,安多縣城連接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道路已經(jīng)修繕完成,驅(qū)車前往只需不到2個小時即可抵達。

  從前的安多縣城面積狹小,生活條件艱苦,想吃一口新鮮蔬菜都難。布桑大叔的眼神深情地望向遠方,仿佛沉浸在那段遙遠而深刻的回憶中。隨著青藏公路的強勁帶動,各式各樣的店面猶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競相林立,光是賓館、酒店就有30多家。

  公路脈動 激活縣城新生

  從布桑家里出來已是下午,車輛駛過繁華的街區(qū),幾乎家家戶戶門口停放著私家車。

  報道組來到安多縣自然資源局,魁梧壯碩的拉巴局長接待了我們,并聊起青藏公路和安多縣城的變化。

  拉巴1981年出生,父母是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拉巴印象中,父母天天推著最原始的架子車,拿著鐵鍬上公路,鏟搓板路面。

  1985年,青藏公路鋪筑了柏油路面,成為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公路。

  1988年,拉巴來到安多縣城上小學。當時的沈陽路和安獅路,還是兩條樸素的砂石土路,沒有污水處理的精細設施,也沒有垃圾分類的先進理念,商店更是屈指可數(shù)。

  當時,“三產(chǎn)小區(qū)”整條街建筑稀少,老橋附近僅有幾間平房經(jīng)營飯館,供大車司機用餐。

  拉巴記憶最深的是“小王商店”,那是他童年的避風港。手握零花錢,他總奔向那里,尋找王阿姨買煮雞蛋、紅白相間包裝的泡泡糖和滿足味蕾幻想的方便面。

  1988年,世界海拔最高、國內(nèi)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發(fā)電站建成投入使用,為安多縣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2000年,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號角吹響,安多縣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04年安多變電站建成,并入那曲電網(wǎng),2011年又并入國家電網(wǎng)……

  2006年7月1日,安多站隨青藏鐵路的開通投入運營,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鐵路車站……

  2017年起,安多縣帕那鎮(zhèn)逐步孕育出了多元化的經(jīng)營模式,涵蓋了運輸服務車隊、超市、礦泉水生產(chǎn)廠、蔬菜大棚、奶制品加工企業(yè)、再生資源回收站點以及啤酒生產(chǎn)加工工廠……

  “現(xiàn)在的冬天已經(jīng)不再像以前那樣寒冷難耐了。”拉巴感慨。如今,全縣供暖時間長達7個月,解決了干部職工過冬難問題。

  在拉巴聲情并茂的敘述中,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幕場景,街道變得寬敞整潔,依山而建的道路將小鎮(zhèn)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沈陽路、安獅路等道路的硬化、美化和亮化相繼完成,交通因此變得更加便利。

  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安多辦公大樓、文化活動中心等標志性建筑熠熠生輝。人行道、路燈、停車位等城鎮(zhèn)設施的完善,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拉巴常常漫步在這些嶄新的道路上,感受著縣城的日新月異。

  “‘要想富,先修路’,慕生忠將軍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的青藏公路,被證實是一條致富之路。”拉巴感慨萬分。

  布桑與拉巴的記憶,詮釋著安多的往昔變遷。

  【記者手記】

  上一次來安多縣已是很多年前,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縣城里塵土飛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早餐店,那一口香甜的豆?jié){油條,好生讓我想念。漫步安多縣城,早餐鋪、冒菜、川菜、河南菜、蔬果店一應俱全。我們?yōu)榘捕嗫h的迅速崛起、發(fā)展深感震撼。

  一路上采訪的人其實不止文內(nèi)的兩位,還有淳樸的退休老干部旺珍,參與過青藏鐵路修建的鹵菜店老板陳學偉等等。旺珍1997年到安多縣上班時,唯一的娛樂就是去縣里的錄像公映店。陳老板就更有意思了,提到2003年的安多,他直呼家鄉(xiāng)話:真冷!他們的故事既深刻又感人無不揭示著因為青藏公路,安多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一路還經(jīng)過了很多小鄉(xiāng)鎮(zhèn),皆因青藏公路迅速發(fā)展崛起。愿公路通達所有小鄉(xiāng)鎮(zhèn),愿祖國邊疆要塞越來越繁榮昌盛。

  (記者:彭婧 張曉明 黃志武 德吉央宗 張多鈞 薛瑩 吳占云 索朗多拉)

推薦閱讀
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擴大)學習會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陳剛主持
青海省鹽堿地苜蓿飼草首次實現(xiàn)一年三收
央金蘭澤:民族團結(jié)之聲的唱響者
青海新聞網(wǎng)有限公司調(diào)整招聘計劃及筆試公告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青海西寧:追發(fā)工資待遇6766.48萬元
青;ブ骸按蟮刂仭敝妻r(nóng)特產(chǎn)品增值增收
24H熱點
【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青海故事】守護萬株木 深...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希望...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總堡蔥 十里香
2024年“三北”六期工程項目開建 涉及6市(州)31...
【祖國好 家鄉(xiāng)美】“小貨亭”成為撬動旅游“金鑰匙”
【鄉(xiāng)村振興在青!坷L就“!睔鉀_天鄉(xiāng)村振興新畫卷
【實干·駐村第一書記風采】蔣咸俊:村民的貼心人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一書...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校園建...
互助土族安召舞獲評2024年中華體育文化優(yōu)秀民族項目
熱點圖片
【視覺】瓦里關的“氣候哨兵”
【視覺】瓦里關的“...
多年頑疾終好轉(zhuǎn) 患者感恩送錦旗
多年頑疾終好轉(zhuǎn) 患者...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畦韭菜綠 致富希望濃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
互助土族安召舞獲評2024年中華體育文化優(yōu)秀民族項目
互助土族安召舞獲評2...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郭慶:一條路延伸出“牛”日子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
750千伏西寧變電站斷路器增容改造工程啟動
750千伏西寧變電站斷...
外國駐華使節(jié)青海行探尋生態(tài)之美 共促合作發(fā)展
外國駐華使節(jié)青海行...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調(diào)研行】哈啰助力,讓市民“共享”綠色生活 ——走進西寧看發(fā)展·一線故事①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wǎng)
未經(jīng)青海新聞網(wǎng)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wǎng)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wǎng)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安多:一條路“喚醒”一座城

青海日報
2024-10-16 08: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安多:一條路“喚醒”一座城

青海日報
2024-10-16 08: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fā)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大道向前 天路放歌——紀念“兩路”通車70周年】
安多:一條路“喚醒”一座城

  • 2024-10-16 08:32:19
  • 來源:青海日報
藏北草原上的新城。吳占云 張多鈞 攝

  青海新聞網(wǎng)·大美青?蛻舳擞 8月17日,報道組離開西藏自治區(qū)那曲市,沿著青藏公路向安多縣進發(fā)。安多縣,位于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cè),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平均海拔5200米,縣城所在地海拔約4800米。

  安多縣是進藏要塞,更是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必經(jīng)之地,是名副其實的西藏北大門。

  抵達安多縣城,映入眼簾的是高樓林立、車流如織的繁華景象。漫步街頭巷尾,早餐鋪、冒菜、川菜、河南菜、蔬果店……應有盡有。很難想象,曾經(jīng)這里是幾個低矮土坯房湊成的驛站。

  如今,安多人的生活有滋有味,住房寬敞明亮,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學校、電力、道路等設施一應俱全。

  安多縣 路由此延伸

  青藏公路修建之前,西藏與內(nèi)地是沒有公路的。以前安多人主要依靠馬、騾子、駱駝等來運輸物資,這種方式既費力又低效。

  1954年的一天,安多群眾聽到了鐵鍬、鎬敲打石頭的聲音,青藏公路通到了安多縣,鋪平了安多縣的開拓路。

  修筑青藏公路之前,慕生忠曾兩次進藏。第三次進藏是1954年5月11日,身負重任的慕生忠著手修筑青藏公路。

  路修到唐古拉山時,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斷糧、缺氧、寒冷……在那耗費了40多天,終于把路修過了唐古拉山。

  1954年10月20日,慕生忠給北京起草了一封電報。內(nèi)容是:我們已經(jīng)戰(zhàn)勝唐古拉山,在海拔5700米以上修路30公里,這里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我們還在乘勝前進,爭取早日到達拉薩。

  剩下的唐古拉山到拉薩的這段距離,雖然原先就有一條不成形的駝路,但要把它修成真正能通行汽車的公路,任務并不輕松。接到彭德懷慰問鼓勵的回復(電報)后,慕生忠做了一個決定,兵分三路,一隊趕到黑河(現(xiàn)在那曲市),從那兒往拉薩修,留下一隊加工修整,其余人繼續(xù)從唐古拉山往黑河修路。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建成通車。消息傳遍整個安多,群眾紛紛走出家門,臉上洋溢著難以抑制的喜悅和激動。

  1959年8月27日,隸屬于那曲地區(qū)管轄的安多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一條路 喚醒一座城

  “沒有青藏公路,就沒有今天的安多縣城。”50多歲的布桑由衷感慨。

  到達安多縣沈陽路,一位穿著樸素,頭戴灰色太陽帽,身體硬朗的大叔迎了過來,這位便是安多縣卓格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布桑,一位土生土長的安多人,見證了安多50年來的變遷。

  安多縣設立后,曾先后在“拉日”和“兩道河”設立臨時治所。

  1961年9月,安多縣遷至現(xiàn)駐地“帕那”,并邁向高速發(fā)展的道路。

  “聽我父母說,從前‘帕那’只是青藏公路邊上一個小小的驛站,只有幾間破舊低矮的土坯房,更別提有什么醫(yī)療條件,很多病重的行人得不到醫(yī)治,在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布桑娓娓道來。

  1974年初春,一項宏大的工程——青藏公路整治改造工程全面拉開序幕。歷經(jīng)十一個春秋的艱苦奮戰(zhàn),終于將黝黑的瀝青路面鋪展在了“世界屋脊”之上,如一條巨龍蜿蜒于高原之巔。

  而今,青藏公路上行駛著各式各樣的車輛,車牌號更是涵蓋了全國各個省區(qū)市。

  在未擔任現(xiàn)職之前,布桑曾在安多縣幫愛鄉(xiāng)(現(xiàn)已因易地搬遷而撤銷)當老師,去趟縣城需要耗費一兩天的時間。鄉(xiāng)里距離縣城73公里,只能騎馬或步行前往,且全程都是土路。如今,安多縣城連接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道路已經(jīng)修繕完成,驅(qū)車前往只需不到2個小時即可抵達。

  從前的安多縣城面積狹小,生活條件艱苦,想吃一口新鮮蔬菜都難。布桑大叔的眼神深情地望向遠方,仿佛沉浸在那段遙遠而深刻的回憶中。隨著青藏公路的強勁帶動,各式各樣的店面猶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競相林立,光是賓館、酒店就有30多家。

  公路脈動 激活縣城新生

  從布桑家里出來已是下午,車輛駛過繁華的街區(qū),幾乎家家戶戶門口停放著私家車。

  報道組來到安多縣自然資源局,魁梧壯碩的拉巴局長接待了我們,并聊起青藏公路和安多縣城的變化。

  拉巴1981年出生,父母是天下第一道班的工人。拉巴印象中,父母天天推著最原始的架子車,拿著鐵鍬上公路,鏟搓板路面。

  1985年,青藏公路鋪筑了柏油路面,成為當今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公路。

  1988年,拉巴來到安多縣城上小學。當時的沈陽路和安獅路,還是兩條樸素的砂石土路,沒有污水處理的精細設施,也沒有垃圾分類的先進理念,商店更是屈指可數(shù)。

  當時,“三產(chǎn)小區(qū)”整條街建筑稀少,老橋附近僅有幾間平房經(jīng)營飯館,供大車司機用餐。

  拉巴記憶最深的是“小王商店”,那是他童年的避風港。手握零花錢,他總奔向那里,尋找王阿姨買煮雞蛋、紅白相間包裝的泡泡糖和滿足味蕾幻想的方便面。

  1988年,世界海拔最高、國內(nèi)裝機容量最大的太陽能發(fā)電站建成投入使用,為安多縣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2000年,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號角吹響,安多縣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2004年安多變電站建成,并入那曲電網(wǎng),2011年又并入國家電網(wǎng)……

  2006年7月1日,安多站隨青藏鐵路的開通投入運營,成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鐵路車站……

  2017年起,安多縣帕那鎮(zhèn)逐步孕育出了多元化的經(jīng)營模式,涵蓋了運輸服務車隊、超市、礦泉水生產(chǎn)廠、蔬菜大棚、奶制品加工企業(yè)、再生資源回收站點以及啤酒生產(chǎn)加工工廠……

  “現(xiàn)在的冬天已經(jīng)不再像以前那樣寒冷難耐了。”拉巴感慨。如今,全縣供暖時間長達7個月,解決了干部職工過冬難問題。

  在拉巴聲情并茂的敘述中,我們眼前浮現(xiàn)出一幕場景,街道變得寬敞整潔,依山而建的道路將小鎮(zhèn)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沈陽路、安獅路等道路的硬化、美化和亮化相繼完成,交通因此變得更加便利。

  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安多辦公大樓、文化活動中心等標志性建筑熠熠生輝。人行道、路燈、停車位等城鎮(zhèn)設施的完善,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適。

  拉巴常常漫步在這些嶄新的道路上,感受著縣城的日新月異。

  “‘要想富,先修路’,慕生忠將軍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的青藏公路,被證實是一條致富之路。”拉巴感慨萬分。

  布桑與拉巴的記憶,詮釋著安多的往昔變遷。

  【記者手記】

  上一次來安多縣已是很多年前,記憶猶新的是當時縣城里塵土飛揚,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早餐店,那一口香甜的豆?jié){油條,好生讓我想念。漫步安多縣城,早餐鋪、冒菜、川菜、河南菜、蔬果店一應俱全。我們?yōu)榘捕嗫h的迅速崛起、發(fā)展深感震撼。

  一路上采訪的人其實不止文內(nèi)的兩位,還有淳樸的退休老干部旺珍,參與過青藏鐵路修建的鹵菜店老板陳學偉等等。旺珍1997年到安多縣上班時,唯一的娛樂就是去縣里的錄像公映店。陳老板就更有意思了,提到2003年的安多,他直呼家鄉(xiāng)話:真冷。∷麄兊墓适录壬羁逃指腥藷o不揭示著因為青藏公路,安多縣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這一路還經(jīng)過了很多小鄉(xiāng)鎮(zhèn),皆因青藏公路迅速發(fā)展崛起。愿公路通達所有小鄉(xiāng)鎮(zhèn),愿祖國邊疆要塞越來越繁榮昌盛。

 。ㄓ浾撸号礞 張曉明 黃志武 德吉央宗 張多鈞 薛瑩 吳占云 索朗多拉)

作者 西藏日報青海日報青藏線聯(lián)合報道組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