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qū)“輪子秋”表演。
園區(qū)工作人員展示土族服飾。 何敏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輕快的樂音響起來,七彩的拱門迎客來;潔白的哈達獻上來,甘醇的美酒奉起來。正值高原旅游旺季,記者來到互助土族自治縣彩虹部落土族園,這里一派游客絡繹不絕、歡聲笑語不斷的熱鬧景象。
彩虹部落土族園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題公園,是互助土族故土園的重要景點之一。景區(qū)擁有十八洞溝老油坊、活佛院、安召廣場、土司府、莊廓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心等大型土族民俗文化古建筑群,集中向游客展示土族歷史和民俗文化等。
“我們的民俗文化展示,從三杯‘攔門酒 ’就開始了。每當有游客到達時,就會有十來個阿姑(土族語:姑娘)手捧潔白的哈達前來歡迎,緊接著會有一對兒阿吾(土族語:小伙子)阿姑分別托著盤子、捧著酒壺,奉上三小碗醇香的美酒,這些阿吾阿姑都是我們的工作人員,這種給客人獻上‘攔門酒 ’的儀式,是土族迎客的一種禮儀。”互助土族故土園景區(qū)管委會游客服務中心主任林建科介紹說。
世義德酒坊、多士代老水磨、安召廣場、土族老莊廓……對于互助群眾來說,歷經十數年建設的土族園是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滿了故事和情感,見證著互助的變遷,也承載了無數人的美好記憶。
在土族服飾展示館一隅,74歲的魯桃花老人坐在土炕上,一針一線地繡著一朵大大的、色澤鮮艷的太陽花,就像在她自己家里一般隨意、安詳。
魯桃花老人是附近的村民,隨著園區(qū)旅游發(fā)展需要,她來到這個館里,每天按時向游客展示土族盤繡技藝。老人最愛的太陽花盤繡,象征著家庭美滿、幸福團圓,寄托了土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別看我年齡大了,但我也是園區(qū)的員工。”見有人來,老人樂呵呵地說,還不忘給記者展示自己身著的漂亮服飾。
“你看啊,魯桃花老人穿的是我們土族的傳統(tǒng)服裝,即便是這個年齡,老人的衣服顏色也不單調,更不要說是年輕人的服飾了,那顏色真是十分鮮艷,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園區(qū)工作人員侯的娟說。
再來看看,全部以青磚青瓦、生土土坯、磚雕木刻等材質和技術建造的老油坊、傳統(tǒng)手工藝粉坊、土司府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游覽點,保持著原有的風貌和韻味,在這里,仿佛能聽到歲月的低語。來土族園,若是只賞風景而忽略了厚重的歷史,那豈不是白來一趟。只有真正領略了蘊含其中的土族厚重的文化底蘊,感受歷史沉淀,才能不虛此行。
土族老莊廓,展示了土族民眾傳統(tǒng)居住習俗。
走進一家游客眾多的莊廓院,遇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婚禮代表性傳承人董思明,他熱情地招呼大家品嘗土族民家常吃的青稞餅和奶茶,展示民俗文化。
多年前,初中畢業(yè)的董思明拜舅舅為師,學起了土族婚禮民俗。土族有語言無文字,民族風俗傳承全靠口傳心授。“一個家族四五十戶人,懂民俗的也就五六個人,這些人要包攬整個家族婚喪嫁娶等重大事務。”
從20多歲起參與家族民俗事務,董思明在不斷積累經驗的同時,還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如將原有的藏語唱詞改為土族語言,便于土族群眾理解和接受。
2006年,土族婚禮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董思明又承擔起了展示和傳承土族婚禮文化的重任。作為園區(qū)的一名員工,他每天要為游客表演幾場土族婚禮儀式,參與的游客眾多。
“土族婚禮說唱種類有近20種,說唱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歷史、神話、童話、民俗禮儀、先人偉業(yè)等,是土族民間文化中說唱藝術精華的集中體現。”董思明說罷,看大家饒有興趣,又即興唱了幾句“花兒”,引得游客掌聲不斷。
還有被譽為“土族民俗體驗第一村”的小莊村,也是互助土族故土園景點之一。在這里,一年四季歌聲不斷、安召不歇;美麗阿姑纖手飛針、多情阿吾輪上飛旋,“七彩袖”訴說著亙古流傳的情緣。在這里,進入任何一個農家小院,都可以真實體驗到土族人民原生態(tài)的風土人情,真切感受到土族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